西影路
西安的西影路,是全國唯一一條以電影藝術(shù)殿堂“西安電影制片廠”命名的城市主干道。然而對我而言,它是我人生中一卷沉甸甸的膠片,記錄了在這里工作三年的光陰。
初來西影路工作時,秋天正為這座城市調(diào)著色。我清晰地記得,上班的第一個清晨路過大雁塔時,看到它靜靜地矗立在湛藍的天幕下,沉穩(wěn)、安詳,像一位入定的老僧,千年風(fēng)霜都斂于眉宇之間。那一刻,我感到一種特別的安定。從此,每日穿行于這條路上,大雁塔成了我最忠實的坐標(biāo)。晴日里,它輪廓分明;霧靄中,它影影綽綽;華燈初上時,它又通體明亮,為晚歸的人點亮一盞心燈。
這條路,是歷史與現(xiàn)代交織的奇妙經(jīng)緯。左邊是“曲江流飲”的千古風(fēng)流,右邊是“樂游原上望昭陵”的蒼茫詩意。我們腳下踩著的,或許正是某個唐代詩人踏過的泥土。這里的風(fēng)物自帶一種沉靜的力量,它不言語,卻總能撫平工作中的焦躁,讓人心生遼闊。
在西安電影制片廠大廈一樓,刻著“總有辦法(Always a way)”的字樣。“總有辦法”,折射出面對困境勇往直前的毅力和信念,體現(xiàn)著新時代西影對奮斗精神的傳承。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,西影走出了張藝謀、陳凱歌……,拍攝了《老井》《紅高粱》……,從而進入了高光時刻,使“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”。
午休時分,我常與三兩同事漫步至附近的青龍寺,看春柳吐綠、秋葉翻金。在這里就自然而然會想起李商隱的“向晚意不適,驅(qū)車登古原。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”。在櫻花盛開的時候,青龍寺里人山人海,更是一幅“雁塔唐閣西北望,櫻花爛漫古城香。昔日空海頌古佛,驚嘆天公巧筑原”的美景。
而西影路真正的脈搏,則是由我們這些“地質(zhì)人”跳動的。省地質(zhì)調(diào)查院、西北有色、中陜核、鐵一院……這些名字聽起來樸實無華,卻是一座座無聲的堡壘。單位的院子里,春夏時,梧桐樹的葉子寬大肥厚,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;秋冬季,枝干遒勁地伸向天空,像極了地質(zhì)圖上勾勒的山脈走向。
單位的辦公樓里,是伏案疾書的沉靜,圖紙上的線條與數(shù)據(jù),是另一種形式的詩歌。實驗室里,是儀器低鳴的專注,每一份巖芯樣本都藏著大地深處的秘密。這里既有年輕的工程師為一個新發(fā)現(xiàn)而眉飛色舞,也有兩鬢斑白的老專家對著圖紙凝神半晌。那些身影,普通卻堅定,他們不與詩詞唱和,卻用腳步丈量山河,用智慧叩問地層,將論文實實在在地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。這種“找礦報國”的使命感,如同無聲的號角,回蕩在院子的每一個角落,也沉淀在我的心里。
三年光陰,如同指間流沙。西影路于我,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稱,而是我生命年輪中清晰而溫暖的一圈。它承載了我的成長、我的汗水,以及和同事們從陌生到攜手同行的深厚情誼。
時光荏苒,離開西影路到解放路辦公了,感謝待了三年的這片熱土。既然選擇了遠方,怎敢讓歲月蹉跎?唯有風(fēng)雨兼程。帶著從西影路這片熱土汲取的力量,奔赴下一場山海。